癫痫(Epilepsy,EP)是一种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反复痫性发作,表现为脑功能紊乱、肢体抽搐、行为障碍或感觉障碍,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对癫痫的研究目前主要是依赖于动物模型,根据诱发方式的不同,常见的整体癫痫动物模型可以分为三类:遗传失神动物模型,慢性动物模型和急性动物模型。
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英文名是 Animal models of optic nerve injury。目前,用于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的方法主要有 3 种:眼眶钝挫伤冲击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眼球钝挫伤冲击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和简易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
抑郁症(depression,Dep)是最常见的情感障碍,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和高致残率,其典型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快感缺失、认知障碍、社交障碍、睡眠紊乱和躯体症状等,严重可致自杀。抑郁症病因及病理机制复杂,现有的任一假说都无法全面揭示抑郁症发病机制。目前抑郁症的动物模型可根据其建模手段分为应激模型、药理学模型、转基因模型和手术损伤模型。
运用机械性切割的方法制作了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通过对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足底热刺激、足底机械刺激的方法对大鼠损伤的程度进行评价。
周围神经损伤后影响外周神经修复的因素是神经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已知的证据表明,周围神经受损后参与神经再生的主要因素包括神经中枢和神经局部的微环境。本章建立了坐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研究切断坐骨神经后行为学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研究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及策略提供基础。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一种导致死亡率和伤残率较高的疾病,能够导致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感觉丧失、膀胱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的并发症。脊髓损伤的生理病理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未完全破解,建立可靠的动物模型可用来积累经验,从而提高和完善脊髓损伤的生理病理知识,降低脊髓损伤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其特征是进行性认知、功能和行为障碍,它会演变成大多数皮质和皮质下功能的急剧丧失,症状逐渐恶化,并最终导致死亡。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人类预期寿命延长,老龄化日益严重,AD正威胁着全世界越来越多人的健康。
血栓形成性脑梗死(thrombotic cerebral infarction,ECI)主要是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还可见于动脉血管内膜炎症、先天性血管畸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血液高凝状态、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均可致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等。大面积脑梗死还有颅内高压症状,严重时可发生昏迷和脑疝。约90%的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因此称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