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766-085

高标准质量控制,高水平动物福利,高精尖技术能力

全部 心脑血管模型神经系统+精神科模型呼吸系统模型消化系统模型骨科模型免疫、代谢系统模型泌尿系统模型五官疾病模型皮下移植瘤药效模型转移瘤药效模型原位瘤模型常规脏器手术切除模型肿瘤动物模型

心脏骤停(CA)模型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临床急危重症,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涉及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炎症反应等多通路异常。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临床急危重症,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涉及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炎症反应等多通路异常。动物模型是研究其机制及干预手段的重要工具,不同造模方法模拟的病理过程各有侧重,需结合研究目标选择合适模型。



一、电诱发心脏骤停模型


1. 造模方法
通过电刺激(如经静脉或开胸电极)诱发心室颤动(VF),随后停止自主循环,模拟心律失常导致的心脏骤停。常用动物为大鼠、猪或犬。
优点:高度可控,可精确模拟临床电活动异常。
缺点:需侵入性操作,可能影响神经反射通路。


2. 机制通路

  • 电生理紊乱:钾离子外流(IKr通道阻滞)和钙超载(LTCC通道激活)导致动作电位时程延长。

  • 线粒体损伤:再灌注后ROS爆发,引发MPTP(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
    关键蛋白:

  • RyR2(兰尼碱受体):调控肌浆网钙释放,异常激活导致钙超载。

  • Connexin 43(缝隙连接蛋白):电耦联紊乱的分子基础。

  • SOD2(超氧化物歧化酶):清除线粒体ROS的关键酶。


3. 相关临床研究

  • 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靶向多离子通道)在动物模型中可延长VF发生时间,但临床研究(如ALIVE试验)显示其对院外CA患者生存率改善有限。

  • 低温治疗:动物实验证实低温(33-34°C)通过抑制RyR2磷酸化减少钙渗漏,临床研究(TTM试验)支持其神经保护作用。



二、药物诱发心脏骤停模型


1. 造模方法

  • 氯化钾(KCl):高浓度KCl静脉注射导致心脏停搏。

  • β受体阻滞剂过量(如普萘洛尔):抑制心脏收缩。

  • 乌头碱:激活钠通道(Nav1.5),诱发持续性室颤。
    适用场景:研究药物毒性或自主神经调节。


2. 机制通路

  • 离子通道失衡:乌头碱通过激活Nav1.5通道引发钠内流,导致细胞去极化和钙超载。

  • 凋亡通路激活:Caspase-3裂解及Bax/Bcl-2比例升高。
    关键蛋白:

  • Nav1.5:心脏钠通道α亚基,突变与遗传性心律失常相关。

  • Survivin:凋亡抑制蛋白,在再灌注后表达下调。


3. 相关临床研究

  • 钠通道拮抗剂:利多卡因在动物模型中可逆转乌头碱毒性,但临床用于CA后ROSC(自主循环恢复)患者未显著改善预后(ROC-ALPS试验)。

  • 钙增敏剂(如左西孟旦):动物实验显示其通过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复苏成功率,但临床研究(LEVO-CTS试验)结果存在争议。



三、窒息性心脏骤停模型


1. 造模方法
通过气管夹闭或吸入高浓度CO₂诱导窒息,导致全身缺氧和酸中毒,最终心脏停搏。
优点:模拟临床窒息性CA(如溺水、气道阻塞),保留神经-体液调节。
缺点:缺氧损伤与电/药物模型机制差异较大。


2. 机制通路

  • 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激活下游促凋亡基因(如BNIP3)。

  • 炎症级联反应:NLRP3炎症小体激活,IL-1β释放加剧脑损伤。
    关键蛋白:

  • HMGB1(高迁移率族蛋白1):作为DAMP分子触发TLR4/NF-κB通路。

  • Gasdermin D:介导细胞焦亡,加重组织损伤。


3. 相关临床研究

  • 免疫调节治疗:抗IL-1β抗体(Canakinumab)在动物模型中减少神经元死亡,临床研究(CANTOS试验)提示其可能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 氢气吸入:动物实验显示其通过清除羟基自由基减轻脑损伤,临床试验(NCT03892876)正在进行中。



四、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1. 造模方法
通过阻断冠状动脉(如左前降支结扎)引发心肌缺血,随后恢复血流模拟再灌注损伤。
适用场景:研究心肌保护策略(如缺血预适应)。


2. 机制通路

  • ROS爆发:NADPH氧化酶(NOX2)激活产生超氧阴离子。

  • 自噬-溶酶体失调:Beclin-1和LC3-II表达异常导致自噬流阻滞。
    关键蛋白:

  • AMPK:能量传感器,激活后抑制mTOR通路促进自噬。

  • GPX4(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抑制铁死亡的关键酶。


3. 相关临床研究

  • 远程缺血预适应(RIPC):动物实验显示其通过AMPK磷酸化减轻损伤,但临床研究(ERICCA试验)在心脏手术患者中未显示获益。

  • 铁死亡抑制剂(如Liproxstatin-1):在动物模型中保护心肌细胞,尚未进入临床III期试验。



五、模型总结与未来方向

模型选择:电诱发适合心律失常机制研究,窒息模型更贴近缺氧性损伤,缺血再灌注模型侧重心肌保护。

靶点转化:动物模型中有效的靶点(如NLRP3、GPX4)需结合临床异质性(如年龄、合并症)验证。

多组学整合:单细胞测序与代谢组学可揭示心脏骤停后器官间交互作用。

基因编辑模型:利用CRISPR构建特定基因突变动物(如RyR2突变猪),模拟遗传性CA。


临床转化挑战:动物模型常忽略CA后全身炎症反应及长期神经功能结局,需开发更贴近临床的多器官衰竭模型。


晶莱生物服务流程


晶莱生物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714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