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766-085

高标准质量控制,高水平动物福利,高精尖技术能力

全部 心脑血管模型神经系统+精神科模型呼吸系统模型消化系统模型骨科模型免疫、代谢系统模型泌尿系统模型五官疾病模型皮下移植瘤药效模型转移瘤药效模型原位瘤模型常规脏器手术切除模型肿瘤动物模型

肺栓塞(PE)模型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动物模型的构建需模拟人类血栓形成、脱落及栓塞的过程。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一种相对常见的心血管急重症,由于肺栓塞发病急、病情重、病情多变,病死率高达7%~11%,深入探讨其发病机制与治疗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肺栓塞动物模型的常见造模方法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动物模型的构建需模拟人类血栓形成、脱落及栓塞的过程,主要方法包括:


1. 自体血栓形成模型

  • 原理:通过外科手术或诱导局部血栓形成后释放至肺动脉。

  • 操作:

  • 静脉结扎法:结扎下肢静脉,诱导血栓形成后松解,血栓脱落至肺动脉。

    化学损伤法:注射凝血酶或氯化铁(FeCl₃)损伤静脉内皮,促进血栓形成。

  • 优点:接近人类深静脉血栓(DVT)的自然病理过程。

  • 缺点:成功率不稳定,血栓大小难以控制。



2. 外源性血栓注入模型

  • 原理:体外制备血栓后直接注入肺动脉。

  • 操作:

  • 从动物(如兔、大鼠)静脉抽取血液,体外凝固后切碎为微粒,经颈静脉或股静脉注入。

  • 优点:操作简单,栓塞程度可控。

  • 缺点:缺乏血栓自然形成过程,无法模拟DVT-PE的完整病理链。



3. 化学/药物诱导模型

  • 原理:通过药物破坏血管内皮或激活凝血系统。

  • 常用药物:

  • 角叉菜胶(Carrageenan):诱导静脉炎症和血栓。

    脂多糖(LPS):通过全身炎症反应激活凝血。

  • 优点:可研究炎症与血栓的相互作用。

  • 缺点:特异性较低,可能伴随多器官损伤。


4. 基因修饰模型

  • 原理: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构建凝血或纤溶系统异常的动物。

  • 常用靶点: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过表达、蛋白C/S缺陷等。

  • 优点:适合研究遗传性易栓症的机制。

  • 缺点:成本高,周期长。



二、肺栓塞的机制通路及关键蛋白

肺栓塞的核心机制涉及凝血-抗凝失衡、纤溶抑制、炎症反应及内皮损伤,关键通路和蛋白如下:

1. 凝血系统激活

  • 主要通路:组织因子(TF)-凝血酶原酶复合物(Tenase)-凝血酶(Thrombin)级联反应。

  • 关键蛋白:

  • TF(Tissue Factor):与FVIIa结合启动外源性凝血。

    凝血酶(Thrombin):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激活血小板。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血栓的主要结构成分。


2. 纤溶系统抑制

  • 主要通路:纤溶酶原激活物(tPA/uPA)与抑制物(PAI-1)的平衡。

  • 关键蛋白:

  • PAI-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抑制tPA活性,促进血栓稳定。

    α2-抗纤溶酶(α2-AP):直接抑制纤溶酶。


3. 炎症反应

  • 主要通路:NF-κB和MAPK信号通路激活,释放炎症因子。

  • 关键蛋白:

  • IL-6、TNF-α:促进内皮细胞表达TF。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通过组蛋白和髓过氧化物酶(MPO)增强血栓形成。


4. 内皮损伤与氧化应激

  • 主要通路:内皮细胞释放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活性氧(ROS)。

  • 关键蛋白:

  • vWF(von Willebrand Factor):介导血小板黏附。

    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抗氧化应激标志物。



三、动物模型与临床研究的关联

1. 抗凝药物的临床转化

  • 动物模型发现:肝素通过抑制凝血酶和Xa因子减少血栓形成。

  • 临床研究: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s,如利伐沙班)在PE患者中验证疗效(RE-COVER试验)。


2. 溶栓治疗的优化

  • 动物模型发现:重组tPA(阿替普酶)可加速血栓溶解,但需控制出血风险。

  • 临床研究:低剂量溶栓方案(如PEITHO试验)在次大面积PE患者中评估安全性。


3. 抗炎策略的探索

  • 动物模型发现:抑制NETs形成(通过DNase I)可减轻血栓负荷。

  • 临床研究:秋水仙碱(LoDoCo2试验)用于降低PE复发风险。


4. 内皮保护与抗氧化

  • 动物模型发现:他汀类药物通过上调eNOS改善内皮功能。

  • 临床研究:瑞舒伐他汀在PE患者中的抗炎和抗栓作用(STATIN-PE试验)。


模型总结与展望

肺栓塞动物模型的选择需根据研究目标(如血栓形成机制、药物评价或遗传易感性)进行权衡。当前研究趋势包括:

多模型联合应用:如基因修饰动物结合外源性血栓注入,模拟复杂病理。

动态监测技术:微型CT或生物发光成像用于实时观察血栓演变。

精准医学转化:基于动物模型发现的生物标志物(如PAI-1、NETs成分)指导个体化治疗。


通过动物模型与临床研究的深度结合,未来有望揭示肺栓塞的新型治疗靶点(如TF/NETs调控),并推动更安全的抗栓策略发展。




晶莱生物服务流程


晶莱生物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57148号-2